• 三国曹休著名人物介绍

    三国曹休惭恨离世

    中文名:曹休,别名:文烈,国籍:曹魏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将领,曹操族子。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曹操称赞其为“千里驹”,如同亲子般看待,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中,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以下是小编为您讲解三国曹休惭恨离世,了解三国曹休惭恨离世相关的人物故事、事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三国历史人物,以及三国历史的发展动态,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佛法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谛。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会慢慢的消失成为过去。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仅仅是历史,具体真实性,就算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能说的真明了,因为,本站的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的观点;

  • 三国曹休著名人物专题,三国曹休惭恨离世,三国曹休历史事件

  • 三国曹休惭恨离世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按照吴王孙权的主意,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曹休于是率领骑兵、步兵共计十万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周鲂。魏明帝另外派遣贾逵督前将军满宠等四支军队由西阳直攻东关,司马懿领兵进攻江陵。尚书蒋济向魏明帝表示驻守于上游的吴将朱然可能会从曹休后方袭击,而吴军亦可能随时会东进切断曹休退路,建议派兵救援曹休。

    魏明帝诏司马懿停止进军,让贾逵东进与曹休合兵一处。琅邪太守孙礼也劝谏曹休不可孤军深入,但此曹休立功心切,没有听从。遂进至石亭,在那里遭遇到陆逊、朱桓、全琮共约九万人的突然袭击,曹休没有防备,初一交战不利后便慌忙退兵。曹休之前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旁依大江,在退却时行军受阻而十分缓慢。吴军在其后紧追不舍,魏军无心应战,被斩杀万余,丢弃军械车马无数。曹休突围至夹石,但此处退路已被孙权阻断。曹军士卒前无无退路、后又追兵,惶恐之下陆续叛逃,曹休的人马几乎已经溃不成军。此时,贾逵所部的援军经过备道兼程的挺进后及时出现在夹石,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经来到,于是迅速撤离战场。贾逵其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军队,才使曹休免于全军覆没。

    其后,曹休上书谢罪,魏明帝遣屯骑校尉杨暨宣旨抚慰,礼节赏赐更加隆重。曹休惭狠不已,因此痈发与背,不久即薨,谥曰壮侯。子曹肇继嗣。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七月,魏帝曹芳下诏祭祀已故大司马曹休、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等二十位魏国功勋卓著的旧臣于太祖曹操的宗庙。

  • 推荐阅读

    【备注:三国曹休惭恨离世,对历史的爱好者而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历史知识方面的积累,需要平时日积月累,多闻、多思;敬请顺便了解以下“推荐的历史常识”,利于增长智慧;】

  • 马隆早年义举

    马隆自幼便智勇兼备,好立名节,起初是兖州的一名武官,王凌于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发动叛乱失败后,与王凌合谋的令狐愚虽已于两年前逝世,但都要被开棺曝尸三日,事后全个兖州都没有人敢收葬他。马隆于是假称是令狐愚的门客领去令狐愚的遗骸,后用私财为他殓葬,更加在墓地侧列植松树和柏树,甚至为他服丧三年。马隆的行为在当时成为全兖州的美谈。后署任武猛从事。西晋泰始年间,朝廷打算征伐东吴,统一中国,下诏州郡举荐一些强壮勇猛、有出色才智和气力的优秀特出人士到朝廷。兖州官员就举荐马隆,说他的才能可以担任杰出的将领。后来渐次迁任为司马督。

    马隆自荐西征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马隆上言说凉州刺史杨欣失去了与羌人的和好状态,必定会失败。后杨欣果然被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的支党若罗拔能于武威击败并杀害。因为杨欣的失败,河西地区与西晋就道路断绝,而且令西晋有西顾之忧,无法专心对付东吴。司马炎因而在朝会上感慨地说:“谁人能够为我讨平这些叛胡,开通凉州?”当时其他官员都不能应对,马隆则自荐能够讨伐,并要求招募三千勇士与他西进;司马炎于是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此时有官员反对,说司马炎应以国家既有军队讨伐,不应另行赏募,乱了常规,但司马炎不听。

    马隆后就选拔勇士,合格的人要能拉起三十六钧(约238公斤)的弩和四钧(约26公斤)的弓。到中午时选得三千五百人,马隆即要到武具库选杖,但武库令与马隆有积怨,只以一些已腐朽的杖给马隆,马隆不满而遭御史中丞弹劾,马隆力争后,司马炎下令依从马隆的意思,又给马隆三年的军需品。

    马隆讨平叛胡

    马隆于次年正月出发西行,渡过武威以东的温水。秃发树机能率骑兵万人或者据险抵御,或者设伏截断晋军后路。马隆见山路狭窄,于是依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到广阔地方就列成鹿角车营,到狭窄地方就设木屋放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沿途箭无虚发,敌人纷纷应弦而倒;另又在道路两边放置大量磁石,因为对方穿着铁制铠甲,会被磁石吸引,故此受制于磁石阵;但马隆部众却穿犀甲,经过磁石时无任何影响,于是能够有效打击对手。行军千余里后,秃发树机能部队伤亡惨重。

    自马隆西行凉州以后,朝廷都没有他的音讯,有人以为他已经战死,而马隆在大败秃发树机能后派使者报告,司马炎极为高兴,加命马隆为假节、宣武将军。马隆到武威后,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万余落归降西晋。不久更率领友方的没骨能等与秃发树机能决战,最终斩杀秃发树机能,平定凉州。

    马隆安守凉州

    太康初年,朝廷又命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率领手下精兵,又给予一支牙门军,到因战乱而荒废的西平郡驻屯,以大军稳定并重建当地。当时南虏成奚经常侵扰边境,马隆率兵讨伐,成奚于是据险而守。马隆见此,令士兵都带着农耕工具,好像要耕作田地般,成奚以为马隆没有进一步征伐的意思,于是稍为松懈,马隆则看准这个时机,攻其不备,击破成奚部众。而马隆治理当地期间,成奚都没有再侵扰当地。

    太熙元年(290年),马隆因功封奉高县侯,加授东羌校尉。马隆在陇右地区驻守了十多年,已经在当地建立了一定的威信,当地大致稳定。此时略阳太守严舒恃著与外戚杨骏通婚,图谋取得马隆西平太守的职位,于是谤毁马隆年老昏惑,不再适合在当地镇守。朝廷于是征还马隆,严舒得以接任。但严舒接任后,当地氐族和羌族人又开始大举集结,当地的人民都十分畏惧,而朝廷又怕当地胡人再次叛变,于是罢免严舒,再次派马隆任原职。马隆最终亦在任内逝世。

    马隆著有《风后握奇经》一卷,其述多有发明,并写有阵图于后。

    详细点击:【晋朝:马隆(西晋名将,兵器革新家)】

  • 高延宗封王安德

    高延宗是文襄帝高澄第五子,母亲陈氏,原是北魏广阳王的家妓。

    武定七年(549年),高延宗的父亲高澄去世,当时高延宗年幼,便由其叔父文宣帝高洋抚养。天保六年(555年),高延宗当时已经十二岁,却还经常骑在叔叔文宣帝的肚子上。有时文宣帝甚至让他将尿撒在自己的肚脐中。文宣帝抱着高延宗说可爱的孩子只有这一个。问他想做什么王,高延宗回答说想做冲天王。文宣帝于是询问大臣杨愔,杨愔说天下没有这个郡名,希望能使他安于德行。于是文宣帝便封高延宗为安德王。

    高延宗兄死落泪

    河清三年(564年),高延宗的四哥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大败周军,凯旋回来后,自己陈说阵势如何,诸位兄弟都叹其雄壮。只有高延宗不以为然的说:“四哥不是大丈夫,为何不乘胜追击?假如我高延宗面临如此局势,北周哪里可以还得生存?”

    天统二年(566年),高延宗的三哥河间王高孝琬被他的九叔武成帝高湛杀死,高延宗得知后痛哭不已。将草人做成武成帝的形象,一边用鞭子抽打,一边责问说:“你为什么要杀我的兄长?”高延宗的奴仆检举此事,武成帝将高延宗放倒在地,用马鞭狠狠的鞭打他两百下,高延宗几乎送命。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高延宗被任命为大司徒。武平四年(573年)四月,高延宗又被任命为太尉。同年五月,后主高纬派人送毒酒赐死高长恭,高延宗撰写奏书进谏高纬,其泪痕满纸。

    高延宗谋反称帝

    武平七年(576年)十二月,在平阳之战中,高纬亲自率军征战,命令高延宗率领右军先与周军交战,大战于平阳城下,高延宗擒住北周的开府宗挺。战斗最激烈时,高延宗带领部下再次攻进周军阵中,可谓是所向披靡。诸军皆败,只有高延宗的部队未受任何损失。当时,高纬打算逃奔晋阳,高延宗说:“皇帝请在营中不要动,以兵马交付臣下,臣能打败他们!”高纬不听。十二月十三日,高纬抵达并州,听说周军已经进入雀鼠谷,于是任命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辖山西的军队。高纬说:“并州请兄长自己取走,我现在就要离开这里!”高延宗说:“陛下应该替国家着想不要走。臣愿意为陛下拼死作战,一定能把他们打败。”骆提婆说:“天子大计已定,安德王不能屡加阻挠!”高纬于是逃回邺城。

    当时在并州的将领们都请求高延宗说:“您如果不当天子,诸将士实在不愿意出力死战。”高延宗不得已,于十二月十四日即皇帝位,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德昌。高延宗任命晋昌王唐邕为宰相,齐昌王莫多娄敬显、右卫大将军段畅等人为将帅。百姓听说后,不召而还的人,前后连续不断。高延宗散发王府中所有的储藏和后宫里的美女赏赐给将士们,并查抄没收高纬的亲信一千多家(一说十几家宦官)。高纬听说后,对近臣说:“我宁愿让北周得到并州,也不想让高延宗得到它。”左右的近臣都说理当如此。高延宗看见士兵时,都亲自握住他们的手称呼他们的姓名,众人流泪悲泣出声,争着为他效死;儿童、妇女也都登上房顶捋起衣袖,投掷砖头石块抵御周军。

    高延宗兵败被擒

    隆化元年(576年)十二月十六日,周军围攻晋阳,周军士兵的军衣和旗帜都是黑色,所以城的四面就像黑云一般。高延宗命令莫多娄敬显、韩骨胡在城南抵抗,和阿于子、段畅在城东抵抗,自己率领众军在城北抵抗北周的齐王宇文宪。高延宗挥舞长矛来回督战,强劲有力敏捷得象飞一般,所向无敌。和阿于子和段畅率领一千骑兵投降北周。周军进攻东门,傍晚时分攻入城里,放火焚烧城里的寺庙。高延宗与莫多娄敬显从城门进入,两面夹击,周军大乱,争着逃出城门,城门间人群填塞挤压,堵住了道路无法前进。齐军从后刀砍矛刺,周军阵亡两千多人。北周武帝宇文邕左右的人几乎都已死尽,自己走投无路。承御上士张寿牵着马头,贺拔佛恩(一作贺拔伏恩)用鞭子抽打马的后部,困难艰险地出了城。齐军奋勇追击,几乎打中了他。晋阳城东的道路狭隘弯曲,贺拔佛恩和投降北周的皮子信为之向导,才得以脱身,这时已经是深夜四更。高延宗以为宇文邕已经被乱兵所杀,派人在堆积的尸体中寻找留有长胡须的人,但没有找到。当时齐军打了胜仗,将士们到街坊间饮酒,都喝醉了睡在地上,高延宗无法整理队伍。

    宇文邕出城以后,非常饥饿,想逃走,将领们也多劝他回去。宇文宪、柱国王谊认为不能放弃离开,高延宗的叛将段畅又极力说晋阳城里已经空虚。宇文邕于是勒马停止后撤,吹响号角集合军队,不多久军势重新振作。十二月十七日清早,周军再次返回攻打晋阳东门,攻克后又进入南门。高延宗在作战中精疲力竭,于是跑到城北一民居中,被周军擒获。宇文邕见到高延宗后,下马握住他的手,高延宗辞谢说:“我是死人的手,怎敢靠近天子!”宇文邕说:“两个国家的天子,并非有怨仇憎恨,都是为了救老百姓而来的,我终究不会加害于您,不必害怕。”请他重新穿戴起衣帽而待之以礼。

    高延宗诬陷赐死

    不久,宇文邕向高延宗询问夺取邺城的计策。高延宗推辞说这不是亡国之臣所能回答的。宇文邕强迫他回答,高延宗才说:“如果任城王高湝援救邺城,臣下不知北齐能否坚持。如果是后主高纬自己守卫邺城,那么陛下可以不经交锋就取得胜利。”

    承光元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高纬投降北周。宇文邕与北齐君臣一起喝酒,命令高纬站起来跳舞,高延宗看见悲伤的不能自持。多次想服毒自杀,因服侍他的婢女苦苦相劝而止。同年十月,宇文邕诬陷高纬和高延宗等人与宜州刺史穆提婆遥相呼应谋反,因而下令将他们全部赐死,他们都喊冤,称没有此事,高延宗捋起衣袖,哭泣而不说话。用胡椒塞住嘴而死。第二年,其妻李氏收殓他的尸首进行安葬。

    详细点击:【南北朝:高延宗(元成皇帝,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

  • “从戎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这是袁国平同志牺牲后,王首道同志为他作的挽联。

    2008年,袁国平百年诞辰。经中央批准,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等单位联合摄制了大型人物传记片《父亲·将军》并在央视播出。拍摄期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在接见袁国平之子袁振威(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教授)时说:你父亲袁国平贡献很大,一百发子弹射向敌人,一发留给自己,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了不起。

    详细点击:【民国:袁国平(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 周韶华作品特点

    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周韶华是一位富有创新的画家。面对他的作品,你首先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再观之,还会发现他所使用的绘画语言或所谓表现符号,显然与中国传统绘画大相径庭;当仔细品读之后,你就会感到他的作品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周韶华的山水作品虽没有太多的巨幅,但所画的高山大河、侧岭横峰以及落日流云等都极有气势。画中景象的气韵扑面而来,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和冲击力。同时,与博大气势相关的还有作品中的勃然生气和表现的力度,这是画作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从画家一些著述和题跋中可以看到,作者把对山河的描绘与对一种人文精神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表现融合起来。因此,他的作品不只是对所描绘对象的特指,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在表现自然、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即使是画家的花卉、静物作品也是如此。

    周韶华独特的形式感

    周韶华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形式感。这使作品的面貌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较大距离。除非由于物定的需要,画面上几乎不留空白。画家比较注重形式中的“肌理”,而不刻意保持传统的“笔墨趣味”。“肌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写”出,也可以略加制作,如《铁壁江山》、《阴山秋霜》及《风雪天山》等。色彩的使用上,大胆夸张,敢出惊人之笔。如《秋》、《烛照》、《姑嫂情》及《洗心泉》等作品,尤可见出对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借鉴,这或得益于他先前的水彩画创作经历。从作品总体看,依然是以中国画的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在大多数作品中,既保持了水墨的晕透,又可见出用笔的正侧顺逆和行笔的疾徐。从而,使许多作品带有较强的“大写意”味道。也因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使其保持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周韶华《世纪风》画册中,我们发现,他一改常规,在一幅作品上以多幅局部的形式展开,而每一个局部又都可以“独自成章”。显然这不是为局部而放大的,这正是周韶华在作品形式构成上的匠心和精妙之处。

    周韶华传统与现代艺术

    尽管周韶华的作品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和较强的表现性,但他的创作与艺术探索是基于理性思考的,他主张,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要相契合,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要相融会。他的艺术成就也正说明了他在艺术观念上的更新与变革。他不仅在山水画中加入较多的人文意蕴和主观精神,而且在花卉、静物作品中也注入较多的主观性,使之更为粗犷和强劲。在视觉形式的创造中,周韶华以特有的手法,创立了自己的艺术样式,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这些都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并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认识。

    详细点击:【近代:周韶华(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 黄征在《段祺瑞与皖系军阀》中认为:“段祺瑞在我国近代陆军教育史上,特别是军事院校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单宝在《安徽史学》中认为:“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客观形势的推动下,思想确实有了转变,赞成共和,并以实际行动加快了形势发展的进 程,不能笼而统之称他是袁世凯篡夺政权的“帮凶”。”丁贤俊认为:“袁世凯称帝中段祺瑞的共和观只不过是既不要皇帝又反对革命党,但他能冲破20年与袁世凯结下的长僚关系和亲密私交,弃官冒死维护共和,毅然反对洪宪帝制,对于一个在忠孝节义封建道德薰陶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来说确实难能可贵。”近年来有 一种新观点:“五、四”时期颇似春秋战国时期,段祺瑞没有绝对权威,致力于武力统一。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客观上放松了思想钳制,新文化运动得以蓬勃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得以生存发展。

    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葬令里评价:“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慨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场,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勋硕望,薄海同钦.....”

    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详细点击:【民国:段祺瑞(四任总理的民国军阀)】

  • 重视普及,意在提高 龙榆生毕生治词,不仅面广思精,而且深入浅出。况且,他常年任教于大中学校,面对青年学子,授业解惑,很能了解一般初学者的特点。所以,在大力从事著述的同时,他也费了不少力气从事普及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论,二是选本。前者包括《词学十讲》、《词曲概论》,二者均系由讲义整理而成,所撰文全部是龙氏本人几十年研词心得,故能深入浅出,有系统地启迪后学。后者包括《唐宋名家词选》(1934 年)、《唐五代宋词选》(1937 年)、《近三百年名家词选》(1956 年);其中尤以《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二书广为流传,深受词学者所爱。历年销售已达数百万册。

    解放后,《唐宋名家词选》发行了新版。受时代影响,选目经过调整,更侧重反映词史的全貌。入选词家由原来的四十二家四八九首增至九十四家七○八首。起自李白,迄于张炎,删除了作为附录的元好问词十九首。同时,对当时评价很低的吴文英词由三十八首降为十首,史达祖由十三首减至七首,周密由九首减至五首。词选丧失了特色,仅以保存郑文焯等的评语才得以被学者经常称引。新版的《唐宋名家词选》不足以代表龙榆生一贯的词学思想。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始撰于 1930 年,至 1956 年方才出版。编辑体例同于新版《唐宋名家词选》,也是尽量做到了持论平妥。但这其中毕竟仍蕴含着个人的词学主张。最明显的仍是推重苏辛词派,选陈维崧词达三十四首,居入选者之冠。《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是以谭献《箧中词》、叶恭绰《广箧中词》为蓝本编选成的,谭献以吴伟业居《箧中词》之首,叶恭绰以王夫之为《广箧中词》之首,而龙榆生却标出陈子龙,云:“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来词学中兴之盛,故特取冠斯编。”陈子龙为云间词派的领袖,于明清之际标举唐五代、北宋,反拨明词陋习,对清词的中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显然,龙榆生对词史的理解比谭、叶二人更加深刻。

    从词学史的角度考察,龙榆生这两部词选的普及有其更深层的意义。自张惠言《词选》出,标举意内言外之旨,周济举四大家以示人学词途径。之后,大小词选不断。清季朱强村《宋词三百首》示人学词规范,论者以为太过深奥,读者难于领悟。1931 年唐圭璋乃为之作笺,然仍失之过深。至此,词学界已开始考虑尝试新的词选读本。1934 年,开明书店同时出版了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及俞平伯的《读词偶得》,恰恰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路数,沾溉后学甚多。前者以独特的眼光展示整个词史的风貌,使读者读后,可以进而推求词史及作家作品之间的异趣。后来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胡云翼《宋词选》等皆属于这一类;后者以具体的文本为单位,进行欣赏,从中归纳出若干法则与理论。俞平伯本人的《清真词释》仍属于这一类。

    详细点击:【近代:龙榆生】

Copyright jiaol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0363号 历史网。免责说明:本站历史知识,来自网络收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仅供参考;

历史 历史网站 历史人物 别墅装设计 别墅设计 SEO优化 画册设计 巴西海运双清 卡压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