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郭嘉著名人物介绍

    三国郭嘉孙

    本名:郭嘉,字号:奉孝,所处时代:东汉 曹操手下的鬼才谋士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以下是小编为您讲解三国郭嘉孙,了解三国郭嘉孙相关的人物故事、事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三国历史人物,以及三国历史的发展动态,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佛法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谛。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会慢慢的消失成为过去。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仅仅是历史,具体真实性,就算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能说的真明了,因为,本站的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的观点;

  • 三国郭嘉著名人物专题,三国郭嘉孙,三国郭嘉历史事件

  • 三国郭嘉孙

    郭深,郭奕之子,继嗣。

    郭敞,有才识,任散骑常侍。

  • 推荐阅读

    【备注:三国郭嘉孙,对历史的爱好者而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历史知识方面的积累,需要平时日积月累,多闻、多思;敬请顺便了解以下“推荐的历史常识”,利于增长智慧;】

  • 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有深交的另一位兄弟伙是任敖。任敖是沛郡人,年轻时在沛县监狱作小吏。任敖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二世初年,刘邦弃职亡命,受到官府的追究,夫人吕雉被牵连逮捕, 狱中受到不善待遇,任敖大怒,出手击伤主持吕雉狱事的官吏,保护大哥的夫人少吃苦头。任敖后来也随刘邦起兵,爵封广阿侯,官拜上党郡守,吕后当政后,念及往日旧事,任命任敖为御史大夫,以副首相主管汉帝国的司法政务,泗水亭长任上的旧日恩怨,到了帝国皇帝的时代,似乎都有所回报。

    详细点击:【汉朝:任敖】

  • 司马尚之封王为将

    司马尚之初任秘书郎,后迁散骑侍郎。太元十三年(388年)父亲司马恬以兖青二州刺史出镇京口,司马尚之迁振威将军、广陵相。太元十五年(390年)父亲去世,司马尚之袭封谯王,并离职服丧。

    司马尚之王恭举兵

    服丧后,司马尚之任骠骑将军、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咨议参军。隆安元年(397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举兵讨伐掌政的司马道子宠臣王国宝,司马道子不能抵抗,被逼诛杀王国宝以求平息事件。当时散骑侍郎刘镇之、彭城内史刘涓子等人皆因是王国宝党羽而被收捕,将被处死,司马尚之认为刑狱不能牵连太广,劝司马道子释放他们。司马道子听从。

    而当时王恭因为逼司马道子杀王国宝而威震全国,令司马道子十分畏惧,以司马尚之有才能,于是以其为心腹,并且常常与司马尚之策谋和议论。而当时司马尚之就劝司马道子多树心腹至方镇以作外藩,司马道子于是就于隆安二年(398年)以其司马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割豫州刺史庾楷本督的四郡改由王愉都督。庾楷本来亦是支持司马道子的,但他对此变动感到不满,上疏反对却不被接纳,于是愤而劝王恭讨伐司马尚之。

    在庾楷的策动下,庾楷、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及南郡相杨佺期于隆安二年(398年)七月以讨伐司马尚之兄弟及王愉为名起兵。九月,司马道子委军事予儿子司马元显,以其为征讨都督,统领司马尚之、王珣和谢琰等人抵抗。司马尚之于是领兵进攻庾楷,先于慈湖击败庾楷将段方,后更在牛渚大败庾楷,令庾楷逃奔桓玄。及后司马道子便以司马尚之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假节镇历阳,代替庾楷。不过,桓玄与杨佺期率军从荆州到来,在白石大败朝廷军队,并进攻至横江,司马尚之唯有撤退。不过随着王恭因部将刘牢之背叛而兵败被杀,桓玄、杨佺期及殷仲堪三人亦后撤,反在寻阳结盟自保,不久更接受朝廷下诏安抚,返回驻地,建康危机得以解除。司马尚亦获升为前将军,而他与其他三个弟弟都获司马道子任命要职,各拥军队,以倚仗为援。

    司马尚之直言宗室

    隆安三年(399年),司马元显趁机夺去父亲司马道子的权力,成为东晋朝廷的决策者,而且以张法顺为谋主,其宠信张法顺更让他在宴会上与自己平起平坐。司马尚之见此,于是严肃的向司马元显指责张法顺没有才能,不值得受提拔宠异,更斥命张法顺退下。此举令司马元显十分不满,后来司马元显借故命豫州分二千兵予他所掌握的扬州,但司马尚之以豫州时有外寇,兵力只有数千,仍不够守戍,没有可分之兵为由拒绝,更令司马元显大怒。只是当时司马元显有意讨伐桓玄才没有再作行动。

    司马尚之助解京危

    隆安五年(401年),叛民领袖孙恩大军逼近建康,朝廷内外戒严,并征司马尚之入卫建康。司马尚之于是率精兵前赴,屯于积弩堂。当时孙恩刚大败于刘裕,重整军队后试图掩袭建康,但当知道司马尚之已到建康且刘牢之也回军,不敢进攻,于是撤退。建康危机又再解除。

    司马尚之兵败遇害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司马元显正式下诏讨伐桓玄,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继后,而桓玄则顺江东下迎击。桓玄一直过了寻阳都没遇上朝廷军队,到姑孰后就派冯该进攻历阳,拦阻洞浦并焚毁司马尚之的船舰。司马尚之于是率九千兵布阵于浦上,又派武都太守杨秋驻横江。不过,杨秋却投降桓玄,司马尚之军队于是自溃,司马尚之唯有逃到涂中。十多日后,司马尚之因被人告发行踪而被桓玄所捕,桓玄入建康掌握朝政后就杀害司马尚之等人。

    元兴三年(404年),晋安帝经历过桓玄篡位而复位后,追赠司马尚之卫将军,谥为忠王

    详细点击:【晋朝:司马尚之】

  • 李如松鏖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李成梁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任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支军队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哱拜在干掉两个属下后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哱拜族。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

    李如松转战朝鲜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九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教训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却认为朝鲜人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不出兵。主战派的意见最终被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接受,决定出兵朝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队出征,统帅为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这支部队是辽东铁骑中的一支,祖承训也是名将李成梁的嫡系,战斗力较强。可是,这支部队只有三千人。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祖承训中伏,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

    李如松平壤鏖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百出佛郎机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经过连续十轮的炮击,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军士兵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李如松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若干。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三眼神铳(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三枪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碧蹄馆一战,3000辽东铁骑(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9000)与强于自己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李如松报称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但从碧蹄馆之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来看,这个数字似乎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有考据认为明军的“阵亡二百六十四人”应该只是李如松直属部下伤亡,而日军的“一百七六十七人”只是首级斩获数,并不能代表伤亡总数。作家马伯庸、汗青在其著作《帝国最后的荣耀》当中综合考据并分析了多方史料记载认为明军在是役中的真实伤亡总数应当在一千余人左右,而日军的实际伤亡则可能为三千人左右。有网络说法称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但经搜索东京国立图书馆没有这本书。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武将”包括: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安东常久,久野重胜,横山景义,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武将”(这个词在战国日本指的是军官和士官)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10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的一次失利,这一点得到了现代史藉的确认(《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和杨昭全《中日朝关系史》都表明是明军战败)。日军也感到失去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明朝、朝鲜达成停战协议。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京城,五月二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四月十九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五月十五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此役,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

    李如松战死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其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

    万历皇帝闻讯后“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并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他立祠,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

    详细点击:【明朝:李如松(明朝太子太保、辽东总兵)】

  • 王脩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

    建安十八年(213年),王脩被封为大司农郎中令。曹操欲行肉刑,王脩认为时机还不允许实行,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调王脩为奉尚。后来严才反叛,与他的属下几十人攻打宫殿旁门。王脩听说兵变,召唤车马未到,就率领属下官吏步行到了宫门。太祖在铜爵台望到他们,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对王脩说:“过去,京城发生变故时,九卿是各自居守官府不出。”王脩说:“靠国家的薪俸吃饭,怎么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呢?居守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不久,王脩病死在任上。其墓在安丘城南四十里。

    详细点击:【三国:王脩】

  • 唐武则天执政的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农历四月廿二,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到达盈川(今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境内)任首任县令。

    杨炯到任后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28都(相当于行政村)68庄(相当于自然村)巡视。杨炯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就会被白鸟吃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深得百姓拥戴。公元695年,遭遇罕见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焦,百姓求神拜佛旱情未解,杨炯心急如焚。当年农历七月初九,杨炯仰天长叹,“吾无力救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遂为求甘霖,纵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职。顷刻,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旱情解除。当地百姓感其恩泽,为其建祠塑像,尊为城隍,长年祭拜。

    详细点击:【唐朝:杨炯(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 1929年6月调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 1929年10月到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11月,6人的省委会中书记调走,其他或因出外巡视,或因兼特委书记常驻外地,实际仅他一人在省委主持日常工作。12月9日中共中央改组省委为省临时委员会,任书记。次年2月3日,中央决定恢复湖北省委后, 改任省委书记。

    1929年11月至1930年3月主持湖北党的工作期间,沉寂数年的武汉工人运动走向复兴。以纺织工人的斗争为起点,连续爆发铁路、面粉、石膏、被服、码头、煤业、水电、米业、杂货、人力车各业工人的几十次罢工,且持续半年之久。罢工伊始,他深入到武昌武胜门外纱厂 区域,亲自出席区委召开的工人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及时掌握斗争动态,帮助工人分析情 况,研究斗争策略,提出斗争口号。与此同时,发动三镇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 支援工人斗争;结合纪念十月革命和纪念广州暴动,在三镇广贴标语,散发传单5万份,甚至将标语贴到国民党首脑机关门口,将传单散发到军营里。在他因势利导下,武汉工人斗争一度呈燎原之势,但是,由于执行中共中央的公开宣传、公开斗争的策略,党团员、积极分子不断被捕,党团基层组织连续被破坏,武汉地区党团组织呈边发展边消耗状态。

    1929年11月,以湖北省委负责人身份会同中共中央军委派来的干部,详细研究了隐蔽在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旅的共产党员程子华等人提出的起义计划,决定举行士兵暴动。除中央军委派来的干部外,省委也派出干部前往主持和联络,并向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和阳新县委发出 配合士兵暴动的9条书面指示。12月中下旬,该旅5个连的士兵在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相继胜利举行武装起义,即“大冶兵暴”。

    1930年3月23日,由于叛徒告密,中共武昌区委在洪山召开的党员活动分子会议遭军警武装包围,欧阳洛与10余名与会人员全部被捕。据中共历史档案记载:狱中,他“虽受苦刑, 并未供出一字”。4月5日,与同时被捕的邓斌、史汉斌、何长清被杀害于武昌阅马场,“临刑时他走头,高呼口号,其势雄雄,后随三人唱国际歌和之,悲壮激烈,视死如归”。

    详细点击:【近代:欧阳洛(湖北省委书记)】

Copyright jiaol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0363号 历史网。免责说明:本站历史知识,来自网络收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仅供参考;

历史 历史网站 历史人物 别墅装设计 别墅设计 SEO优化 画册设计 巴西海运双清 卡压管件